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更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中央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的明确要求,指明了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必然路径。日前举行的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指出,要把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繁荣城市、激活乡村,抓住关键、打通堵点,推动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均衡配置,让城市和乡村都更有品质、更加宜居、共荣共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分别提出,推动沿黄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推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所谓 “瘦身健体”就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使城市规模不再迅速扩大,但功能不断增强。应把不适合大城市发展的高排放、高耗水、高耗能产业转移出去,把成本敏感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造发展的机会。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还存在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也就是说,还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居住,但还未能全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夹生”,质量有待提高。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既“安身”更“安心”。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相应部署,比如,“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等。
“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他们“进得来”;也要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他们“留得住”;还要提高劳动素质与就业技能,让他们“有发展”。适应生活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化,实现职业状态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转移人口就可以真正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这样的变化意味深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10.6%,到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增长到65.2%。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加速走向“城镇中国”,这一历史大跨越成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有力写照。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提昇城镇化质量,世界必将见证更多“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叁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等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部署,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记者:罗城的森林覆盖率达71.44%,请问在这个生态大县,建设县域特色产业园区面临哪些挑战?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更多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是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必要之举,也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