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媒体发展迅速,其影响力已经日渐突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硬件、软件的性能越来越强大,手机相机的拍摄像素越来越高,编辑软件的容易上手,社交网络越来越普及,可以让自媒体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将来,自媒体将更加注重内容生成的质量,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将更多地运用,如VR、AR、智能内容技术等,实现精准、广、迅、准、快。社交网络中,自媒体者将更加像传统媒体一样受到重视,被承认新、有价值的内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二是加强融合拓展,媒体业务边界明显拓宽。省级广电媒体在满足社会公众的视听消费需求之外,还面向政、民、企等不同用户提供高品质视听内容和更加便捷的场景化服务,融媒产品和服务随着业务不断拓展朝着深度融合和广度覆盖前进。如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打造融媒体新闻集群、数字传媒集群、生活服务集群、智能服务集群、文旅融合集群等“8+1”集群架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事业产业集群。上海台举办的“2023年度SMG合作大会”,主题从往年的“广告招商”转为“合作”,昭示SMG将进一步打开媒体边界,突出全媒体、全场景、全产业生态布局和价值优势,在高度开放合作中创造更多互利共赢新机遇。除了打造基于内容创造能力的全域赋能矩阵,在多元化产业的背景下,SMG还将重点在体育赛事、文旅演艺、城市数字展示等方向寻找新赛道、新业态,结合自身产业版图进一步打开全方位合作新局面。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渐强化,更多“科里科气”的企业支撑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不仅是彼时宏大历史脉络的产物,它们的发展和存续也依托特定的空间与地方。报刊自身的都市空间实践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空间流动网络在过去一年开始牵引国内新闻史研究者的注意力。在市民社会的空间体验中,以民国时期成都《新新新闻》为中心的研究发现,一方面,报刊作为国家权力和地方精英的“话语工具”参与对茶馆空间秩序的改造与规训;另一方面,媒介书写延伸了茶馆作为谈话和交流的空间与信息关系网络(向莲君,2022)。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信息交换网络,《北华捷报》作为西方商人在华办报时间最长的英文报刊,全球信息网络是它构筑侨居英语社群与世界之间沟通平台的基础,由不同媒介改装而形成的转引网络,使这份报纸可以出入不同阶层的读者圈,适应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利用,并成为此时西方势力在海外扩张的信息网络支撑(骆世查,2022)。在更为晚近的革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民通讯社构成中共在上海组织动员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创办于国统区的国民通讯社及其新闻实践,反映了民营大报占据的新闻舆论空间中中共政治主张以曲折方式“在场”,此过程蕴含着以通讯社为纽带、以新闻发布为方式,联通政治主张与媒介呈现的新闻政策微观实践(张朋,202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5家地市党报联动推出“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形成强大宣传声势,体现党报集群信息交互的全员传播力量。
在媒介融合与新传播技术冲击的宏观语境中,都市新闻机构的地方实践鲜少进入新闻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相较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制度化推进,都市新闻机构始终需要在非制度化的创新探索中寻求区域化的市场生存。研究发现,当前如果仅仅把新闻业危机或新闻业创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很可能会因为忽略都市新闻业面临的特有挑战而难以形成准确的危机诊断(王辰瑶,2022c)。就基本新闻业务而言,地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对社交媒体和平台媒体的高度媒介化依赖塑造了一种基于远程报道的新闻常规,而这种报道方式消解了都市新闻媒体的地方性,使其在事实核查、地方性知识、受众信任与新闻权威上面临诸多困境(周子杰,2022)。为了应对上述“媒介化风险”与“消失的地方”所带来的双重挑战,其创新路径和转型方向并非由技术驱动,而是要更好地满足大都市社会活跃用户的多元需求、建立起对地方事务权威及时的报道网络、形成与地方机构长期的建设性互动,促成良好的地方新闻生态系统和舆论环境(王辰瑶,20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