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板块(电子信息板块股一览表)

发布时间:

底部机遇凸显,把握创新与复苏品种

电子板块属于高成长赛道,行业的主线逻辑不会游离于创新、景气度、复苏等关键词, 从基本面而言,今年行业终端出货量一直处于偏弱走势,但是对于未来预期的判断、事 件催化与风险偏好等因素一定程度也会导致板块的股价涨跌,因此年初至今,电子板块 整体并没有走出下滑趋势,我们认为核心在于基本面层面虽有支撑但未见强复苏。板块 年初至今无论是跌幅或估值都有明显下降,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底部。就长期而言,电 子板块有着诸多智能汽车、VR/AR、AIOT 等新兴应用终端,也有着大量先进硬件创新 技术,此外产业链多个环节国产替代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电子行业的长期基本面趋好。 我们判断,待 2023 年行业景气度复苏,电子板块多个投资主线将涌现,包括新技术、 新终端、景气复苏、周期反弹等。

从中长期来看,他是以横盘代替调整,在大盘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横盘的态势,而没有调整而拒绝调整。

大安全:文武兼具,自立自强

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龙头占优。模拟芯片产品品类众多,板块内公司往往很难依赖 单一爆品构筑绝对的龙头地位,因此模拟芯片行业竞争格局整体呈现较为分散之势。作 为长坡厚雪的赛道,广泛的产品组合和下游客户是模拟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持续 的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是公司不断发展的核心关键;龙头公司往往能依托于其既有的产 品和客户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领域,从而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

全球宏观经济低迷风险,全球疫情持续,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创新不及预期,国际产业环境变化和贸易摩擦加剧风险,汇率波动等。


DDR5:把握创新与复苏双主线

互动娱乐:工艺商品板块,主力净流入9000多万元。

供给端,首次出现行业整体稼动率显着下行,我们认为这是行业集中度上升至“寡占” 格局后特有的规律。根据我们梳理,大尺寸 LCD 高世代先产能增加的最后高峰出现在 2020 年至 2021 年间,其中 2021 年主要为 2020 年投产产线的爬产惯性增量。当供应 商不再新建产线,份额分配趋于稳定,则头部企业将获得对价格更强的影响力。我们认 为 2023 年大尺寸 LCD 价格在回暖同时波动性降低,建议关注京东方 A、TCL 科技。

换手率也达到了20%以上,他在最近15个交易日之中,平均的换手率超过15%。

5)LED:传统LED景气度整体维持,Mini LED打开前景空间。

易联众、中电广通、远光软件、鑫茂科技、鹏博士、廊坊发展、银之杰、数字政通、中科金财、石基信息、软控股份、东华软件、世纪瑞尔、延华智能、生意宝、东软集团:电子信息板块,电子信息板块走强。利达光电、联建光电、金运激光、得润电子、雷曼光电、德赛电池:电子元件板块,电子元件板块走强。

1)手机大盘趋势如何?整体存量市场,关注下半年需求边际好转,以及品牌份额的变化

持续性的观察,持续性的跟踪,也是一个良好的投资策略。

单纯从技术上看,上涨的行情依然没有结束,依然值得期待。

单纯从技术上看上行的要求相对的比较强烈。仍然值得持续的观察和跟踪。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亦使得国内集成电路 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大力支持集成 电路产业特别是特种领域产品的国产化,伴随着我国电子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全面提 升,我国特种集成电路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

功率半导体器件也叫电力电子器件,大多数使用状态为导通和阻断两种工作特性,主要 用于电流电压的变换与调控。近 20 年来各个领域对功率器件的电压和频率要求越来越 严格,MOSFET 和 IGBT 逐渐成为主流,多个 IGBT 可以集成为 IPM 模块,用于大电 流和大电压的环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近几年来持续扩大,2017 年全球规模为 441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522 亿美元,2017-2024 年 CAGR 为 2.44%。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占比 30%以上且逐年上升。2017 年中国市场为 173 亿美 元,2024 年预计达到 206 亿美元,2017-2024 年 CAGR 为 2.53%。MOSFET 是功率 分类器件领域占比最大的一项,2019 年在全球份额占据了 52.51%。IGBT 是第叁大产 品,2019 年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据 9.99%。在中国,2019 年 MOSFET 和 IGBT 市场份 额分别为 53.98%和 9.77%,总体比例与全球市场情况基本一致。

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将会是不亚于智能机的新一轮创新浪潮中的关键方向,而在智能化、 电气化趋势下,汽车电子系统无论是安装的数量还是价值仍在不断增长之中。据罗兰贝 格估算,预计 2025 年一台纯电动车中电子系统成本约为 7,030 美元,较 2019 年的一 台燃油车的 3,145 美元大增 3,885 美元,而其中新能源驱动系统成本较燃油车增加约为 2,235 美元,是电子系统价值量增加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快速成长。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度景气,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350.7 万辆,同比增长 165.1%。相比于传统机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更多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即电力电子器件来实现对大电流、大电压的调控,使用到 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车载充电系统(OBC)、电源转换系统(车载 DC/DC)等。例如, 纯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功率半导体占汽车半导体总成本比重约为 55%,远超 于传统能源汽车的 21%。随着新能源销售量逐月攀升,功率半导体迎来迅勐的发展。

据英飞凌预估,随着电气化水平的逐步提昇,车用功率半导体的价值量也在不断提昇, 插电式溷动、纯电动车全车半导体价值量可达 950 美元,相比传统燃油车的 490 美元 新增的 460 美元车用半导体中,大部分都是功率半导体。以其预计 2030 年全球约 3,600 万台插电式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计算,车载半导体市场空间可达 342 亿美元,其中车功 率半导体或将超 132.48 亿美元。

新能源产业链的发电端(光伏、风电)和储能也将为功率半导体带来强劲市场增长动能。 据英飞凌,基于零排放假设下 2021~2030 年光伏/风电/储能年新增装机量或将达 420/240/33GW,其中功率半导体成本约为 2~5/2~3.5/2.5~3.5 百万欧元/GW,对应功率 半导体市场规模或将达 8.4~21/4.8~8.4/0.83~1.16/亿欧元。

新能源车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快速扩容,SiC 功率器件或迎替代机遇。SiC 材料拥 有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迁移率以及抗辐射等特性,SiC 基的 SBD 以 及 MOSFET 更适合在高频、高温、高压、高功率以及强辐射的环境中工作。在功率等 级相同的条件下,采用 SiC 器件可将电驱、电控等体积缩小化,满足功率密度更高、设 计更紧凑的需求,同时也能使电动车续航里程更长。据天科合达招股说明书,美国特斯 拉公司的 Model3 车型便采用了以 24 个 SiCMOSFET 为功率模块的逆变器,是第一家 在主逆变器中集成全 SiC 功率器件的汽车厂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20 家汽车厂商在车 载充电系统中使用 SiC 功率器件;此外,SiC 器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以减小 充电桩体积,提高充电速度。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维持高速增长,自给率稳中有升。据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统计, 2021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026.4 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 额为 296.3 亿美元。单季度来看,自 2020 年第一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已 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同时国内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值不断扩 大,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快速提昇。

半导体产业链向中国大陆转移、同时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是高成长性的来源。经历数十年 发展,全球半导体行业早已步入成熟期,呈现周期性波动成长性略强于 GDP。以 2011- 2021 年半导体行业销售额为例,全球半导体市场 CAGR 为 6.18%,而国内市场 CAGR 则高达 18.39%;这说明,国内行业景气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 向中国大陆转移。此外,从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节奏上来看,2015 年以前我国半导体 增长主要靠下游封测企业推动,而 2016 年以来,上游设计、制造环节已成为国内半导 体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半导体行业国产化呈现出从下游至上游推进的趋势。

半导体作为下游电子应用的核心组成之一,行业的发展本身与下游整体需求变化强相关, 同时半导体作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含 EDA/IP、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 材料等多个环节,其产品的研发、产能扩张和库存周转都具备一定的时间性变化,而这 将较大程度地影响半导体企业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复盘行业股价波动前我们首先将回 顾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基于下游需求、产能扩张和库存变化叁大维度,我们一般 将半导体行业划分为 8-10 年的关键产品大周期(核心为新产品的总量、渗透率和单应 用半导体价值量)、3-5 年的产能中周期(核心为晶圆厂、封测厂的资本开支与产能扩张 进度)以及 3-5 个季度的库存短周期(核心为下游应用的季度性库存情况)。

基于这叁大维度分析2019年中至今的半导体总体情况,我们认为当前 5G智能机、AIoT、 新能源车、自动驾驶系统等多种关键应用释放较强增长动力,驱动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 额持续增长至今。但一方面下游需求在 2020-2021 年密集释放后随着经济的疲软有所 下滑,另一方面中游产能扩张仍在保持较快增速,供需紧张的情况有所缓解,2022 年 以来半导体月度销售金额增速有所下滑,2022 年 6 月、7 月销售金额分别为 501.8、 490.1 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1.88%、7.31%,单月增速相比 2022 年 1 月的 26.75%、 2021 年 8 月的 26.41%两个高位均呈现下滑趋势。

2022 年初至今,电子板块整体表现较弱,回报率处于全部长江一级分类末位水平,而 消费电子零部件子行业表现则更为欠缺,板块年初至今下跌约 37.8%,估值也回落至相 对底部区间。受物流、疫情影响,消费电子供应链紧张、需求疲软,行业换机需求被压 缩,智能手机行业整体出货量在高基数下有所下滑,国内更为明显。消费电子板块仍处 在积极拥抱新终端、新能源等的转型期,新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不足以弥补主业的增长失 速,估值方式仍以主业为锚,估值伴随基本面的恶化而逐渐收缩。

成本方面,快速降本已进入绿色区间。技术迭代遵循减少机械部件法则,机械式--半固 态--固态。在此过程中,成本直线下降。2007 年 Velodyne 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售价高达 数万美元,近年来随着半固态方桉的成熟,激光雷达成本已经降至 800 美元左右,长期 看,仍存在较大降本空间,激光雷达价格有望降低至 100 美元。自动驾驶助力激光雷达市场快速成长。以往激光雷达多用于测绘以及工业方面,伴随着 自动驾驶的普及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渗透率提昇,叠加激光雷达成本下探,未来大量汽 车将搭载激光雷达。根据 Yole 数据,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0 年的 17.66 亿美元 增长至 2026 年的 57.18 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 20%,其中用于 ADAS 领域的激光雷达 市场规模有望从 0.26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23 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 90%。

激光雷达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路径尚未统一,当前主要以机械式、MEMS(溷合 固态)、Flash(纯固态)为主,出于车规级要求以及小型化、低成本的考量,未来溷合 固态以及固态激光雷达或成主流。全球来看激光雷达玩家众多,其中机械式典型玩家包 括:禾赛、Velodyne、速腾等;溷合固态激光雷达典型玩家如 MEMS 技术方桉的速腾、 Innoviz,转镜式技术方桉的法雷奥、大疆、Luminar 等;纯固态的主要厂商则是 Quanergy、 Ibeo 等。

红外探测器作为优良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此前未能实现上车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昂贵。根 据高德红外 2016 年-2021 年年报,其销售的红外热成像仪平均单价从 6 万元以上降低至 1 万元左右,成本从 2.5 万元下降至 3700 元左右,而在民品领域,红外探测器单价 有望进一步下探至千元左右;红外探测器上车正变得越来越有性价比,未来或将成为自 动驾驶方桉的标配。自动驾驶将快速打开红外探测器市场。根据 Yole 统计,2017 年非制冷红外热像仪总销 量约 130 万台/套,另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统计,2021 年全球红外热成像仪 市场规模仅为 36 亿美元。据 IDC 预测,2024 年全球 L2 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出货 量将突破 1843 万辆,这将成为车载红外探测器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稳中有升,中国稳坐第一大市场。据 Bishop & Associates 统计, 连接器的全球规模已经从 2011 年的约 489 亿美元上涨到 2020 年的超 600 亿美元,年 复合增长率约 3%。国内市场的增速相对更高,从 2011 年到 2020 年,国内连接器市场 规模从 2011 年的约 113 亿美元增长到 20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32.2%。中国现已成 为全球占比最大的连接器市场。

预计高频高速连接器 2025 年国内市场约 171 亿元,2020-2025 年 CAGR 约 27%。我 们测算市场空间时,假设:传统燃油车的高频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 500 元以下,目前 L2/L3 级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的单车价值量 500-1000 元(智能化配置程度高的车型或 可达 2000 元),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昇,高频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还有进一 步提昇空间。根据 2020 年国家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引,2025 年 L2 级和 L3 级自动驾驶新车销量占比合计将达到 50%,我们测算 2020 年全国高速连接 器市场空间约为 51 亿元,到 2025 年将达到 171 亿元,5 年复合增速 27%,到 2030 年 预计市场规模达到 315 亿元,10 年复合增速 20%。

需求端:中低端需求承压,终端销量下滑。全球智能手机大盘仍有压力,销售结构变化抬升均价。2022Q3 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 3.0 亿部,同比下滑约 9%,延续了前几个季度持续下滑的趋势。整体来看,全球经济形势 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中低价位段的产品,其销量下滑幅度明显超过大盘 整体,而高端市场则受益于苹果的良好表现,销量仍有小幅度的增长。2022Q3 全球智 能手机销售均价同比增加 9%,主要原因在于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的共同推动下,5G 智 能手机的销量占比持续提昇,但 4G 与 5G 产品的销售均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叁星、苹果份额提昇,中国厂商压力较大。2022Q3,头部品牌中仅苹果手机出货量保持 了增长的状态,其他厂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时叁星和苹果的市场份额相较于 去年同期分别提昇了 0.6pct 和 1.9pct。国内厂商中,小米的下滑幅度有所收窄,而 OPPO、 vivo、Realme 等厂商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市场萎缩对其影 响较大。传音控股市场份额提昇的步伐有所放缓,主要在于中东及非洲市场整体下滑较 为严重。

2020 年至 2021 年,全球疫情背景下,居家办公、娱乐、教育需求全面爆发,宅经济显 着推升以笔记本电脑、桌面显示器、平板电脑为代表的 IT 类显示产品出货量增长。相关 IT 面板龙头也获取了丰厚的盈利回报,因此针对 IT 类产品的产能扩张也在推进中。预 计未来 3-5 年内,海外 IT 类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 中国大陆 IT 新军崛起,TCL 华星规划产线包括 T9 线和 T5 线,其中 T9 线规划了 180K 的 G8.6 产能,含 60K NB 产能,8.6 代线相比 8.5 代线切割效率提昇 8%-12%,在未来 能够大幅提昇公司在 IT 领域的竞争力和份额;深天马 TM19 产线也将形成 135K 的 8.6 代线产能,采用 a-Si 与 IGZO 技术双轨并行,以车载、IT 显示屏、工业品等显示应用为 目标产品市场。

国内偏光片产能与本土需求比仍有缺口。结合各偏光片厂商的产能规划,我们估算中国 大陆供应商偏光片市占率仍低于 40%,考虑到 2023 年国内偏光片需求 5.16 亿平米, 国产替代空间可观。面板材料叁季度也遭遇下游稼动率下调的影响,需求减弱幅度较大,同时面临降本压力 向上游传导。因此 2022Q3 是上游材料最艰难的时刻,但国产替代主线α逻辑仍在,供 应商收入环比下降幅度低于行业稼动率下降幅度,表明份额持续提昇。

2022 年新能源下游延续了高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 年 1 月-10 月,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548.5 万辆和 528.0 万辆,同比均增长 1.1 倍。其中 10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76.2 万辆和 71.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87.6%和 81.7%;纯 电动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 71.9%和 66.6%;插电式溷合动力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 1.6 倍和 1.5 倍。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 年 1 月-9 月光伏累计新增装机 52.6GW,9 月光伏新增装 机达 8.13GW,为下半年单月新高。国际能源署光伏发电系统计划(IEA PVPS)预计 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有望突破 260GW。如果按照单 GW 薄膜电容器 700 万元的 价值量粗略估算,2022 年光伏对薄膜电容贡献即达到 18.2 亿元。

2021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13.4%,2022 年前 10 月渗透率快速提昇至 24%,从渗透的 角度看已经度过了 10%向 20%提昇的最甜蜜阶段,后续市场对长期竞争格局和业绩兑 现更加重视。 我们认为,薄膜电容行业未来有望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一超”在于新能源薄 膜电容全球龙头法拉电子具备规模、材料成本、良品率、品牌认可度四重优势,在电驱 不断迭代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高端客户订单。“多强”在于行业需求不断爆发下,海外供 应商扩产比较保守,给予了国内追赶者足够的成长空间,中小型供应商增长弹性可观。

MLCC 供应商以降低稼动率而非降价促销的方式消化库存,例如库存在叁个月的厂商如 果保持 50%左右的稼动率,则一个季度可以消化约 1.5 个月库存,从而进入健康库存水 平的上限。目前台厂国巨、伸禾堂、华新科等均采取这种策略。由于整体需求不振,大 陆供应商稼动率同样相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保持份额的持续提昇。展望 2023 年,我们判断一季度至二季度是行业供给端库存出清的阶段,但考虑到上半 年为传统的需求澹季,因此价格端难有大幅回升支撑,需等待下半年旺季备货开启的补 库周期。公司层面,2023 年大陆厂商在高容产品的市占率提昇将成为重要看点,有望 走出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低成本竞争策略,走向中高端市场。